English

科研开发呼唤市场机制

1998-05-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程博文 我有话说

江苏省去年投入33亿元搞科研开发,研制成功1000多项国家科技成果,加上省内的中小科研项目,一年中开发出的科研成果达到3000多项。有不少科研成果卖给了生产单位,然而转化成产品的却不足一半。是科研项目开发得太多吗?不是,是企业不需要科研成果吗?更不是。江苏省许多企业技术陈旧,在低水平、单一产品上拼价格,正需要新成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科研不能离开市场

一项成果的研制开发和产品转化一般要经历技术研究出成果,中间试验出成品,技术扩散出商品三个阶段。而我们目前的做法却是开发项目一般由科研人员自己决定和推荐,然后上报可行性方案,由主管部门批准实施。对于这些项目未来开发的可行性却很少考虑。例如南京理工大学每年的科研成果50%以上无法转化。该校采用稀硝酸氧化的办法生产对硝基苯甲酸,本是化工医药行业的一项重大成果,但由于市场行情不好,无法得到大面积推广,结果使新技术无人问津。

南京农业大学开发的“南农烧鸡”,本是一道很不错的佳肴,刚推出时曾引起轰动。但由于开发人员不懂市场营销,不注重培植品牌效应,现已销声匿迹。

“当科研人员的思想、行为都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些专家这样评价。

许多企业家天天奔忙于市场推销产品,却不能安下心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懂得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些地方几十家企业楼挨楼,门挨门,却生产着一模一样的产品,家家号称自己是第一,为了抢夺市场,不惜血本竞相削价,斗来斗去,产品没变,而企业却个个遍体鳞伤。

许多企业为推广产品不惜几百万、几千万地大量投入广告费,而对科技却投入很少,呈现极不平衡的状况。一边是电视报纸连篇累牍地宣传,一边是产品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维持着老面孔。很少有企业主动向科研要效益,缺乏主动架构“产、学、研”一体化的积极性。

江苏生产的“燕舞”电器,曾一度风靡全国,广告词妇孺皆知,然而由于产品长期徘徊在低档次技术水平上,一直难成气候。

科研经费:浪费与不足共存

据了解,江苏省有一高校,下拨的科研经费学校首先扣去25%,剩余75%归课题组,其中还有一部分被用于研究人员的生活消费。甚至出现了用课题经费买洗发水、“大哥大”、BP机的现象。对于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过程投入却少得可怜。扬州大学农学院研制成功的“五株王”保健品,因无资金进行商业化开发,不得不廉价卖给深圳一公司,连当时投入的科研费都补不上。如此劳而无功,谁还有积极性去搞科研。

一边是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不当造成浪费,另一边是总量投入不足,两种现象并存。科研如此缺乏市场机制,再多的投入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到最后还是有钱的项目不可行,可行的项目没有钱。

技术顶天,市场立地

专家指出,应从市场中找科研项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科研人员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制中所投入的复杂劳动与成果商业化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真正使科技人员成为科研成果的售卖者,利益的受益者。

东南大学根据一家企业的要求,研究出一项自动控制成果,反馈到企业生产,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公丕祥教授认为,必须把目前的上级下拨为主、企业投入为辅的科研经费筹集模式改为企业投入为主、上级下拨为辅,努力向商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机制。

技术进步是比投资和劳动更为根本的经济发展推动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使经济由高消耗、低效益向低消耗、高效益转化,最重要的是要有顶天的技术,立地的市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